近年来,国内建筑业正在步入快速发展,但“房倒倒”、“楼脆脆”等现象时见报端,触发着每个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担心。前不久又爆出:河南大桥坍塌后外露“钢筋”过细引争议,难道此类问题在竣工后验收过程中是无法检测出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扫描仪检测-- 专盯“看不见的钢筋”
与混凝土浇铸在一起的钢筋,如何检测它们是否“瘦身”?
在中国中铁电气化局某高速路项目施工现场,需要对桥体、T型梁 等重要位置的钢筋进行严格检测。“扫描仪可以查验施工方是否按规定扎钢筋,”检测人员如是说,随即将钢筋扫描仪对准已经浇筑好的桥体认真扫描。左手拿仪器,右手拿笔,在钢筋扫描仪缓慢扫描过程中,仪器会发出不同的灯光提示,比如:“当仪器红灯亮时,说明钢筋位于仪器正下方;蓝灯亮时,说明仪器恰好在两根钢筋中间,在此期间用标号笔做一下相应标记,桥体内部钢筋情况就会完美的展现出来”,检测人员爽朗的说道。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知道楼板钢筋的间距、分布、走向,钢筋直径的评估,再对照设计图,就可以知道施工方是否偷工减料。”采用专业仪器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参建各责任主体认真履职,在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中不走过场,规范工程施工质量,现场负责人补充道。
拥有了好仪器,还要严格的操作规范
已经与混凝土浇铸在一起的钢筋,又如何检测它们是不是合格呢?质量监督员说:“测量‘看不见’的钢筋,除了仪器,还要严格的操作规范。”目前可参考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下文为整理后内容):
依据标准:
(1)柱、剪力墙等竖向受力构件:受力钢筋分布和保护层厚度依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规定的检测批样本最小容量B类数量,按每层进行检测,选取的构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梁、板等受弯构件:混凝土强度、楼板厚度、受力钢筋分布和保护层厚度等项目全部依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规定的检测批样本最小容量B类数量,按每层进行检测,选取的构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