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这是中央颁布实施的首个城镇化规划,引发广泛关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正式公布,这是中央颁布实施的首个城镇化规划,引发广泛关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以及绿色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机遇问题更是业内热议的话题。
这些话题,在日前由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联盟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14年“绿色建筑项目对接会”上得到了充分讨论。在这次吸引了数十家建筑设计机构、房地产开发商、建设企业、绿色建材制造商的对接会上,业内相关专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一致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绿色建筑将引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促进建筑绿色化发展。
城市发展新模式:变粗放为集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城市雾霾、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坚持以“绿色文明”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
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在会上说,城镇化是一个人口、资源等集中集聚的过程,这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和节能。但相对于乡村而言,城镇化本身又是一个高碳化的过程,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能耗比是3∶1。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状况差异巨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国土空间,实现13亿人口的绿色城镇化,资源环境的约束具有刚性。
与会专家指出,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意味着发达国家城镇化高能耗、高排放、粗放扩张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走出一条新路。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划定城市边界,确保城镇化进程绿色健康。
乔润令认为,绿色的本质意义是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须要改变城市发展模式。他说,中国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以新城新区、“摊大饼式”粗放的方式向外扩张。据调查,现在中国有144个地级市,有133个提出建新城新区,共规划建设200个新城新区;121个城市公布的规划人口合计是1亿人。这种城市扩张模式是一种高能耗、广占地、低效率、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增加了基础设施的投入,本身就不是绿色的。因此必须转向密而不挤、集约式、紧凑式发展模式。
他说,集约式的城市最符合中国国情。实现集约式发展目标,一是要从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性的、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严格划定城市边界。改变建筑密度标准,建设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二是用混合规划取代功能分区规划。功能分区不但把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不方便,而且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大量空城、鬼城和睡城,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
建筑绿色化:在精细化中实现
建筑是城市的主体,其绿色程度既关系到国计民生,也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建筑绿色化因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给予高度关注。专家认为,精细化是实现建筑绿色化不可忽视的手段。
当代节能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音说,表面上看发达国家的所有绿色建筑技术我们都有、都会、也都在用,但实际的节能效果确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我国在精细化设计和精细化施工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非常大。
他认为,实现建筑节能不应该只就建筑本身来考虑问题。发达国家在城市的绿色可持续方面,用现代流行的大数据方法,对整个城市进行优化研究,比如这个房子是哪年建成的,房子是哪个建筑师设计的,把所有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数据整合在一起,测算出整个城市所有建筑的能耗水平,它的改进的方向或方法。从城市的尺度研究绿色建筑,研究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一个更大的节能领域,需要政府、需要规划部门、需要更大尺度去研究。
科技部高新司巡视员刘久贵说,绿色建筑设计应该秉承着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理念,不应该追求新奇和所谓的美观。应该在建筑的选址、布局、类型、空间构型以及户型等方面,尽可能依靠自然来解决,像通风、采光,实现舒适和节能的统一。建筑绿色化涉及面非常广阔,内容非常丰富,是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设计和实施。
建筑绿色化的相关理念和个性化问题也被专家们充分注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咨询公司、绿色建筑设计院咨询所所长曾巍表示,个性化的绿色建筑应该因地制宜,结合项目特色,从节约和环保的理念来寻找更加适合的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绿色建筑的支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因此,建筑绿色化对于绿色城市意义重大,给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带来机遇。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说,无论是新兴工业化还是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绿色建筑,这对建筑领域及企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产品能不能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能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能不能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就是一个挑战。
业内人士坦言,我国建筑科技含量非常低,最有钱的房地产开发商搞的建筑还不如最没有钱的农业的科技含量。科技对建筑业的贡献率仅为38%,农业已达到42%。
一些企业的代表认为,差距也是发展的潜力,要挖掘这个潜力,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缩短这个差距。他们希望,国家尽快完善激励政策,在市场准入、创新奖励、企业扶持等方面给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以支持。只有当开发商靠技术进步、推进产业进步赚钱时,中国绿色建筑真正的春天才能到来。
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联盟秘书长孙惠琴表示,加快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开发和供应相关产品的创新型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未来,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在绿色建筑的应用比例将大幅提高。
与此相关,产业升级的问题受到关注。姚兵强调,绿色建筑将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建筑业水平大发展。绿色建筑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绿色区域规划、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工程施工和绿色建材产品的使用等,每一个环节都应首先从节能环保考虑,形成法规和制度要求。
乔润令也指出,现在我们的建筑业仍然是现场施工,要大力促进建筑业的产业化,如果建筑业转向标准化、装配化、集成化,建筑节能至少是40%左右。要实现产业化一定要坚持技术创新。
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副理事长吴德绳表示,绿色建筑工程的本质就是把恰当的技术用在恰当的部位,并且把它们恰当地综合好。支持通过产业联盟的方法,把绿色建筑各个环节的技术和产品对接起来。钱不是一家赚才好,而是把建筑做得最好才好。
据了解,科技部等机构计划组织科研单位用3年时间、投入经费9000余万元,对公共机构绿色节能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坚。吴德绳表示,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推动大型公共机构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将形成多赢的绿色建筑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