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会临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将来到南京,他们将看到全新的南京风貌,将“品赏”到一道道文化大餐。今起本报推出“用文化大餐迎八方宾客”系列报道,将滨江风光带、明城墙、科举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和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等等南京城的新景观、新名片、新亮点、新风貌展示给大家。
昨天,全长58公里的南京滨江风光带正式贯通。一条绿道串联南岸的河西鱼嘴到长江大桥,北岸和江心洲也有绿道贯通,曾经被散乱的码头“割据”的岸线被整饬一新,江岸与腹地连成一体,南岸和北岸遥相呼应,一幅全新的江景展现在世人面前。南京城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的状态已然改变,通过滨江风光带使城市可见江可亲水。
杂乱无序的岸线成城市发展壁垒
南京是长江下游唯一跨越长江两岸发展的城市,长江南京段有97公里长,但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长江边是贫民窟和重化工业的地盘,被部门、企业和民宅分割蚕食,支离破碎,杂乱无序的岸线成了壁垒。与此同时,市民的生活也受到困扰,住在长江边,眼看着窗外就是长江却不能亲近;想拍张江景的照片,却难觅一处近水之地。
据市规划局介绍,国务院1995年在批复《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时强调:要对沿江地区进行综合整治,保护和拓展下关、燕子矶等生活岸线,积极开发建设大江风光带,塑造江滨城市风貌。2010年修编完成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对长江的定位进一步明确:“长江三桥至长江二桥之间是彰显南京滨江城市形象和活力的核心岸段,以生活、生态功能为主,生产性岸线应逐步迁出,重点打造开放性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在这些规划的引领下,长江岸线作为生活型和生态型岸线的定位愈发明晰;随着城市发展的扩容,江南、江北的发展都从腹地逐渐延至江边,各种要素向滨江地区集聚。到2012年底,我市顺势提出建设滨江风光带,整合优化岸线功能,重塑拥抱长江的城市形态,还原长江生态的本色,还原其公共资源的本质。
迁建码头,整理岸线,让出景观
“首先要做的是空间的整理。”滨江风光带建设指挥部介绍,此次共迁建生产性码头11个,拆除码头38个,整合支持保障系统码头21个。一年多来,滨江风光带建设通过动迁拆违,整合岸线资源,让出了景观空间;通过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绿水湾、潜洲、鱼嘴三大湿地恢复其原生态特色。同时,滨江风光带建设中将防洪工程与生态建设、市民休闲有机融合,建设了一批生态护坡、堤岸公园和与防洪墙融为一体的服务配套设施,58公里的堤防已经达到了百年一遇的抗洪标准。
到这里来,散散步,骑骑车,吹吹风,一条可供骑行和步行的绿道贯穿整个滨江风光带,其总长度66公里。在这些绿道当中还有32个驿站,包括车位1万个,其中4500个已经建成。滨江风光带与城市腹地之间47处连接通道,全部建成后,江南江北将形成平均500米左右一处的过街通道。公共交通方面,目前已有9条公交线路直达滨江风光带,地铁10号线在滨江风光带有两个站点,未来多条地铁线都将直通滨江地区。市旅游局在沿线开发了鱼嘴临流、宝船听涛等24个新的旅游景点,让市民和游客可见江可亲水。
滨江地区形成城市之肾
据介绍,滨江风光带景观空间建设面积共30平方公里,约等于7个玄武湖,或再造1个紫金山。如果说钟山风景名胜区是城市之肺,那么滨江风光带就是城市之肾。
这个穿城而过、沿江铺就的生态走廊湿地绿地密布,对于调节生态平衡、吸纳并消解各种污染发挥着城市肾脏的作用。
滨江风光带不仅是生态长廊,还是文化的长廊。江边矗立的静海寺和渡江胜利纪念馆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地标性建筑;下关电厂、和记洋行、大马路等记录着民国文化;宝船遗址公园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沿着滨江风光带的绿道一路走来,一幅历史文化的画卷步步舒展,灵动而厚重。
滨江风光带的建设不仅打开了江景,更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根据我市的建设规划,青奥会后还将继续建设大桥到二桥段的滨江风光带,同时,滨江风光带的建设还将向两岸的腹地延伸,促动腹地的产业发展。计划将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地区打造成现代化滨江商务区和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实现由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根本性转变。其中北岸的江北新区,将成为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实验区,成为长江经济带和南京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不再是天堑和阻隔,南京江南江北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板块,城市进入了拥江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