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市的新区建设,沿袭了过去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思维,导致新区泛滥,备受诟病。而部分新区建设,却以卧薪尝胆的城市建设勇气和创新思维,真正促进了新区发展。新区建设背后,自然是地方政府不同的城市发展心态。
第一类心态是完美主义。此类地方政府有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政绩观非常浓厚。典型表现就是新区建设离市区过远,如兰州新区距离市区将近40公里。或者表现为新区中往往孤零零地建有高铁站和商务圈。
第二类是想当然的心态。很多新区先迁入各类行政机关,试图引导居民进入。正所谓“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如果缺乏自然力的驱动,那么行政驱动力是微弱的。此类例子包括天津响螺湾新区等。
第三类是摆阔的心态。新区建设的唯一标准就是地方政府感觉自我良好,能够让新区体现城市的财富能力。如无锡有五大新区,规模甚至超过上海。虽然此类地区经济发达,但人口导入速度没有预计的快。类似的心态在内蒙古部分新区也有体现。当地的煤矿资源最后都转变为新区建设的资金,整个城市以新区炒房为荣。
第四类是投机取巧的心态。部分城市的老城区“一城两用”,白天街道车水马龙,晚上则是拥挤不堪的路摊小吃。而新区恰恰相反,白天晚上都难以发现行人。地方政府之所以把精力放在了新区上,在于老城区的旧城改造和城市管理成本太高,而新城区的建设更容易出政绩。
第五类是嗤之以鼻的心态。虽然目前一直提“产业导入”、“产城融合”的提法,但一些地方政府对此类概念却不以为然,认为这并不能为城市发展带来实质性效果,反而会因此耗费大量的招商引资成本。所以此类城市的新区建设,“折腾”的重心完全不在产业上。
第六类是憋屈的心态。很多地方政府难以从一个悖论中走出来:居住者需要在成熟的商圈周边进行置业。而对于商户来说,没有居民,谁愿意去新区购置商铺进行实业经营呢?如此一来,此类地方政府就憋屈,认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先入手。对于这样的矛盾解决似乎很棘手。
第七类心态是进退为难的纠结心态。由于担心“尸位素餐”的责骂,所以地方政府刻意进行新区建设。但是,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很多官员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对新区建设的热情突然消失了。原因是此类领域的审批环节容易滋生腐败。
新区建设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板子一般都打在了地方政府的屁股上。显然,对于未来新区建设来说,需要规避前面负面意义上的心态,而积极采取正面意义上的心态。
根据目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基调,未来地方政府在新区建设的心态方面,需要具备科学性、创新性、约束性和灵活性。
从科学性角度看,需要以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为依据,真正掌握当地人口导入的速度和特点。同时需要强化国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协调机制。从创新性的角度看,需要在法律制度、财税优惠、户籍制度等方面提供创新的环境,从而鼓励置业者加速往新区转移。从约束性的角度看,新区建设需要有边界,体现在地理、财政、地方政府权限等方面。从灵活性的角度看,在目前市场化的发展机制下,允许地方政府结合地方实际,灵活且有的放矢地在城市建设上注入政府的意愿,真正释放出对新区发展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