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箍筋已不建议采用HPB235(一级)钢筋,至少要HPB300,也可直接选用HRB335(二级)钢筋。
2、3.9.4钢筋等强代换时虽没写明裂缝,挠度要求,但也应满足(见条文说明)。
3、3.10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考虑了断裂带对结构抗震的影响等。
4、4.1.6增加了场地类别分类。
5、4.1.7减小了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
6、4.3.4液化土深度判别有变。
7、5.1.2需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的设计内力取值有所变化,增加6度罕遇地震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8、对于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跨度大于120m,长度大于300m或悬挑大于40m)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撑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并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
9、5.2.5增加了6度时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10、5.3.4增加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1、6.1.2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分类高度有变。
12、6.1.4防震缝最小宽度由70变为100。
13、6.1.8取消了连梁最小高度400的要求。
14、6.1.10剪力墙加强区高度由1/8改为1/10.
15、6.1.14嵌固端提出更高的要求。
16、6.2内力调整变化较多,自己找。
17、6.3.7柱钢筋配筋率改变较多。
18、6.3.12明确体积配箍率计算方法,不扣除重叠箍筋体积,并且取消箍筋或拉筋强度超过360取360的规定。增加了框支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的配筋要求。
19、6.4.4增加了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
20、6.4.5构造边缘构件有变,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增加了轴压比的判断,体积配箍率可适当计入水平钢筋的截面面积。
21、6.4.6降低了小墙肢箍筋全高加密的要求。
22、6.5.2增加了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分布筋最小直径要求。
23、6.5.3增加了梁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的要求。
24、6.6.3增加了板柱抗震墙抗震计算的要求,(1)规定了抗震墙和板柱框架承担的地震力范围(2)规定了等代框架梁的宽度(3)规定了板柱节点不平衡弯矩引起冲切反力的增大系数。
25、6.6.4计算板底连续钢筋总面积As时,8度时宜计入竖向地震作用。
26、6.7.1规定了框架-核心筒中任一层框架部分的最小剪力不小于结构 底部总剪力的15%。
27、7.1.1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相关内容,此类结构用途较小,抗震性能较差。
28、7.1.2降低了6度时砌体建筑的总高度,规定8度0.3g及9度地区不允许使用底框-抗震墙结构。
增加了横墙很少的定义,并规定6、7度时,横墙较少如采用加强措施,可不降低总高度和层数。
29、7.1.5房屋抗震横墙间距有所减小,并且将木楼、屋盖改为木屋盖。
30、7.1.6增加了当砌体局部尺寸不足时,采取加强措施后的局部最小尺寸要求。
31、7.1.7增加了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规定了结构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楼板局部开洞尺寸不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错层500应按两层计算,并应加强;同一轴线上的墙洞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55%,8、9度时不宜大于50%;房屋宽度方向中部应设置内纵墙,累计长度大于0.6L(本人理解结构体系至少要设三道内纵墙)。
32、7.1.8只有6度时且不超过4层(删去7度和5层)才允许采用内嵌式砌体抗震墙。
33、7.1.9分别规定了底框结构框架和抗震墙等级,框架6、7、8度分别为三、二、一级,混凝土墙6、7、8度分别为三、三、二级。
34、7.2.3 对墙体开洞计算划分更细。
35、7.2.5抗震墙间楼盖长宽比大于2.5时,框架剪力和轴力计入楼盖变形的影响。
36、7.2.7公式7.2.7-3抗剪计算中计入水平钢筋的作用。
2、3.9.4钢筋等强代换时虽没写明裂缝,挠度要求,但也应满足(见条文说明)。
3、3.10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考虑了断裂带对结构抗震的影响等。
4、4.1.6增加了场地类别分类。
5、4.1.7减小了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
6、4.3.4液化土深度判别有变。
7、5.1.2需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的设计内力取值有所变化,增加6度罕遇地震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8、对于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跨度大于120m,长度大于300m或悬挑大于40m)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撑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并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
9、5.2.5增加了6度时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10、5.3.4增加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1、6.1.2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分类高度有变。
12、6.1.4防震缝最小宽度由70变为100。
13、6.1.8取消了连梁最小高度400的要求。
14、6.1.10剪力墙加强区高度由1/8改为1/10.
15、6.1.14嵌固端提出更高的要求。
16、6.2内力调整变化较多,自己找。
17、6.3.7柱钢筋配筋率改变较多。
18、6.3.12明确体积配箍率计算方法,不扣除重叠箍筋体积,并且取消箍筋或拉筋强度超过360取360的规定。增加了框支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的配筋要求。
19、6.4.4增加了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
20、6.4.5构造边缘构件有变,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增加了轴压比的判断,体积配箍率可适当计入水平钢筋的截面面积。
21、6.4.6降低了小墙肢箍筋全高加密的要求。
22、6.5.2增加了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分布筋最小直径要求。
23、6.5.3增加了梁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的要求。
24、6.6.3增加了板柱抗震墙抗震计算的要求,(1)规定了抗震墙和板柱框架承担的地震力范围(2)规定了等代框架梁的宽度(3)规定了板柱节点不平衡弯矩引起冲切反力的增大系数。
25、6.6.4计算板底连续钢筋总面积As时,8度时宜计入竖向地震作用。
26、6.7.1规定了框架-核心筒中任一层框架部分的最小剪力不小于结构 底部总剪力的15%。
27、7.1.1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相关内容,此类结构用途较小,抗震性能较差。
28、7.1.2降低了6度时砌体建筑的总高度,规定8度0.3g及9度地区不允许使用底框-抗震墙结构。
增加了横墙很少的定义,并规定6、7度时,横墙较少如采用加强措施,可不降低总高度和层数。
29、7.1.5房屋抗震横墙间距有所减小,并且将木楼、屋盖改为木屋盖。
30、7.1.6增加了当砌体局部尺寸不足时,采取加强措施后的局部最小尺寸要求。
31、7.1.7增加了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规定了结构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楼板局部开洞尺寸不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错层500应按两层计算,并应加强;同一轴线上的墙洞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55%,8、9度时不宜大于50%;房屋宽度方向中部应设置内纵墙,累计长度大于0.6L(本人理解结构体系至少要设三道内纵墙)。
32、7.1.8只有6度时且不超过4层(删去7度和5层)才允许采用内嵌式砌体抗震墙。
33、7.1.9分别规定了底框结构框架和抗震墙等级,框架6、7、8度分别为三、二、一级,混凝土墙6、7、8度分别为三、三、二级。
34、7.2.3 对墙体开洞计算划分更细。
35、7.2.5抗震墙间楼盖长宽比大于2.5时,框架剪力和轴力计入楼盖变形的影响。
36、7.2.7公式7.2.7-3抗剪计算中计入水平钢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