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数据不该看别人的脸色
北京连日大雾,多位名人在微博上转发美国驻华使馆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该数据显示的北京空气受污染程度高于市环保局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
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并公布北京的空气质量,这在所有驻华使馆中是绝无仅有的,其出于何种动机,意欲达成何种目的,大家可自去琢磨。倒是那几位名人在微博上转发的行为,其用意不妨点破无非就是质疑市环保局数据的准确性。
对政府工作进行质疑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有充分依据,尤其是利用微博这样影响力巨大的公众信息、舆论交流平台进行质疑,极易引发社会舆论波动和聚集,更要慎重再慎重。
监测一样的空气环境得出两个数据,一高一低、一中一洋,该相信哪个?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哪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都必须进行多点监测取样,得出的数据才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美国驻华使馆只进行一个点的检测,得出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偌大的北京市空气质量如何如何。如果非要拿这个数据说明点什么的话,那只能说明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器所在的那一小块天地的污染程度。
只要不违反中国的法律,外人自可以监测北京的空气质量,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没什么好说的。倒是我们自己,名人微博转发,一些媒体跟进鼓噪,使原本不值当费一言的问题成了话题,这里面确实有着促人警醒、不得不说的东西。
改革开放之初,因为落后,崇洋是国人的普遍心态。什么都是外国的好,连月亮也是外国的圆。但中国发展到今天,一些人、一些媒体还是没丢掉这样的心态,宁愿相信美国业余部门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也不相信中国专业机构的数据。
谈及空气质量问题,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说,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但需继续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与其花时间站在一边指责、质疑、冷嘲热讽,不如多给改善空气质量提些科学合理的建议,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空气达标了,为什么还“不健康”?
今年北京空气达标天数已达“239”,但公众觉得还是少见蓝天,多日的灰霾天更是让大家想不明白
今天上午,北京部分地区下了点小雨,笼罩在京城上空长达一个多星期的灰色大雾的“颜色”似乎淡了一点。
一场小雨似乎改变了北京的空气质量,打开北京市环保局网站,“从11月4日12时―11月5日12时”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北京所有城区的空气质量均达“良”,即二级达标天气。其中,昌平区昌平镇、定陵,怀柔区怀柔镇和延庆县八达岭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低于50,被定级为“优”,空气主要污染物仍然是可吸入物颗粒(PM10)。
尽管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挺好,但家住中关村的刘女士依然感到嗓子不舒服,不愿意出门。与她感觉比较一致的是,美国大使馆网站在其英文网页上公布的监测结果。在11月5日中午10―11点钟,美国驻华大使馆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是,空气中PM2.5含量为3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AQI)是103,分级为“不健康”。
监测指标不同导致监测结果差异
为什么北京环保局与美国大使馆的监测数据、空气质量级别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表示,这两者没有可比性。美国大使馆公布的是PM2.5监测数据,而我国公布的是PM10;美国大使馆监测的是一个点,不能用来评价一个区域。
“PM100是总悬浮颗粒物,好像是大砖头,PM10是小砖头,PM2.5是小石头块,PM1就是更小的石头块。衡量的标准比如说PM10是150微克/立方米,对应浓度150微克/立方米的是100API(空气污染指数)。”杜少中说。
也就是说,中美采用了不同指标来量化评价空气质量:北京用的是API,根据是PM10,美国大使馆用的是AQI,根据PM2.5,两者无法直接比较高低;美方数据是单一监测点,一小时数据,北京环保局数据是全市27个自动监测点,24小时的平均值。
PM2.5是影响灰霾的主要物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孝炎说,目前我国是全球灰霾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颗粒物中,即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
PM2.5除了影响能见度,健康危害也极大。研究表明,PM2.5可影响人体的呼吸、心血管、免疫、生育、神经和遗传系统等。PM10可进入人的鼻腔及气管,而PM2.5除能进入肺部外,还能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引起肺部和全身炎症,增加动脉硬化、血脂升高的风险,导致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国际研究还表明,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而早亡人数约80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颗粒物污染。如果PM2.5浓度能降低10微克/立方米,由肺病导致早亡人数将减少6%,肺癌人数将减少8%。
由于PM2.5对人体影响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及泰国、印度等均将PM2.5作为单独指标列入空气质量标准。在我国,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开展了PM2.5监测。北京在2000年后更是设有40多个PM2.5常规监测点,只是从未对外发布其监测结果。
我国空气质量标准偏低
北京环保局公布的《10月空气质量月报》显示,10月,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为19天,占全月天数的61.3%。其中一级8天,二级11天。截至10月31日,今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累计达239天,占78.6%,距274天(75%)的全年目标还差35天。
尽管今年北京空气达标天数已到“239”,但公众却感到,在北京还是基本不见蓝天。
“细心的人会发现,以前环保统计上喜欢用‘收获多少蓝天’来表明空气质量良好,事实上人们发现二者之间并不能完全画等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
曾被环保部聘为环境使者的李皓博士认为,“蓝天不蓝”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与国际不接轨,偏低。
据悉,我国空气污染标准把空气污染指数范围“0―50”定级为“优”,“51―100”定为“良”,认为在两级空气中,人们“可正常活动”;但中国香港标准认为,在“51―100”时,污染“偏高”,“预料不会有急性的健康影响,但如果长时间在这空气污染水平中,可能引致慢性不良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101―150”为“轻微污染”,“151―200”为“轻度污染”,在这两级空气中,“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而中国香港标准认为,“101―200”为污染“甚高”。
我们认定“201―250”为“中度污染”,“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而中国香港标准则认为,在这样的空气里“患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的病症会显著转坏,而一般人士普遍也会感到不适,包括眼睛不适、气喘、咳嗽、痰多、喉痛等。”
据科学松鼠会发布的《今天空气真的优良吗?》一文显示,按照PM2.5约占公布的PM10数值的50%―80%来推算,11月4日,北京公布的细颗粒物浓度为82,在“良”及二级达标水平内。但这个数值相当于美国、加拿大空气污染标准中的“133―165”,为“不健康”等级。
“这就是为什么环保局报告说,达到了蓝天指标,但大家却没看到蓝天的原因。”李皓质疑道,“跟国际接轨,为什么空气质量不能接轨?”
“目前,我最希望看到的是,环保部门尽早修改对空气质量的定级语言,定义蓝天的标准要与国际接轨。”李皓说。
静稳天气造成北京雾霾
笼罩京城上空长达一个多星期的灰色大雾,不仅给市民出行造成困难,空气质量也快速下滑。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雾本来不是污染,只是积累了污染物才会影响空气质量。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加大减排力度,减燃煤、机动车、扬尘和工业污染。
据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10月空气质量月报》,今年10月,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比去年同期减少6天;截至10月31日,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比去年同期减少7天。
《月报》认为,10月份属秋冬转化季节,北京市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极易发生大雾天气,在这种情况下,将形成静风、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致使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积累,空气质量转差。今年10月北京市虽然受到6次冷空气活动影响,但强度大多较弱,全月总体扩散条件一般,空气质量共有12天超标。
杜少中说,从一个具体时间节点看,环境质量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比如每遇季节交替,静风、逆温、低气压等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易积累不易扩散,形成污染天是完全可能的。
在北京遭遇灰霾天的同时,我国华北其他地区、中东部等都出现了大雾天气。中国气象局预报,未来一周,我国冷空气活动仍然较弱,不排除大雾卷土重来的情况。
不过,大雾并非就意味着是污染较重的灰霾天。“老百姓想辨别雾和霾,可看大气颜色,若雾气较白为雾,若看上去发黄发黑,则为霾。”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
据悉,目前我国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即灰霾的主要成分)来自工业、交通、燃煤发电等生产和生活方面,即以人为排放为主。